|
主题:60、70后家长家庭教育的失误及根源 [收藏主题] |
![]() ![]() 现在,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认识:现今毕业的大学生“有知识、无教养;有学位、无品位。”而近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,马上是90后。为什么80后、90后会给社会留下这样的形象?根子到底在哪儿?根子不在80、90后自己身上,而是学校教育、特别是60、70后家长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。 80、90后的父母基本上是60、70后。在家庭教育中,60、70后家长主要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。具体表现为:在培养教育孩子时,重智育轻德育;重智商轻情商;重智力开发轻习惯养成;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。没有遵循“先教孩子成人再教孩子成才”的客观规律,从小不注重教给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,不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,一味地只看重孩子的智力开发,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。 弟子规上说:“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悌,次瑾信,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”。弟子规清楚明白地告诉世人,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先教会孩子做人,即先教给孩子社会公德、家庭美德、职业道德;先养成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;先把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。然后再教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。“入则孝、出则悌、瑾、信、泛爱众、亲仁”说的都是做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,“余力学文”意思是说,只有在学会做人、学会处事、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,再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。 古圣先贤把如何培养孩子说得再清楚不过。60、70后家长们之所以在培养孩子上犯下如此严重的失误,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。[NextPage] ![]() 首先,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,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基本抛弃光了,像《弟子规》这样优秀的培养孩子的文献,60、70后家长们几乎没有学习过。 其次,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让60、70后家长们在爱心的驱使下,尽可能地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,甚至剥夺了子女必须的生存锻炼机会。 第三,国家现行的计划生育国策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”,使60、70后家长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,造成严重的后怕心理。 第四,国家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和用人制度,以及激烈竞争的就业的残酷社会现象,是家长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。 第五,代代想传下来的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”和“出人头地”惯性思想影响,让家长们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。忽视了孩子学习人生起决定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知识。 由于学校教育、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,独生子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。分析60、70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及其根源,有助于家长们在培养孩子时总结经验,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出对国家、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才。 |
|
分享到 | 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<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 > |